Mug 3403963 1280
Image by Marta Kulesza from Pixabay
|

六個設計創業夢

「景遠,你大個仔想做乜?」頭髮愈見稀疏的我摸著景遠烏黑發亮的冬菇頭,心中好生羨慕。

「我想做 Steve Job !」景遠毫不猶豫就立刻回答我這位叔叔的詢問。我也佩服 Sam 這位朋友一直把十歲的兒子當 朋友看待,每樣事情都跟他講道理,不會用父親的身分去壓兒子,讓兒子有自已的想法。

Sam 說過一句話我至今未有遺忘:「大人對小朋友最大的罪惡,就是不容許他們去夢想!」

「你為甚麼要做 Steve Job?」我問。

「因為他可以不用唸大學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他說。

「你不想上大學嗎?」我被他出乎尋常的答案弄糊塗了, 困為這會被許多家長和老師視為大逆不道的事。不上大學, 哪來前途?如果多一些學生這樣想,那些 top up 課程都要關門大吉。

「學校教的課程太悶,我上網可以找到許多更有趣的東西!」景遠說出一個許多人都會同意的事實。

「孫叔叔,為甚麼我們會說找東西而不說找南北呢?」又一個弄到我目瞪口呆的問題。不過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如果我們四周有多一些像景遠這樣的孩子,並且給他們空間成長,那麼香港的尖子就不會像「倒模」一樣,千遍一律要爭進大學唸環球商業、工管、法律、或醫科。難道給 人家打工是唯一的選擇嗎? Steve Job 不是選擇了創業嗎?

若然你曾像景遠向父母說要做 Steve Jobs,我相信很大機 會下一句你會聽見:「你是 Steve Job 嗎?不要發夢了!」

難道香港再不是一個可以追尋夢想的地方?

不。

在香港,事實上有愈來愈多的年青人不甘於為別人打工、 按部就班,讓一生平坦度過,反而冒險跑去創業。

為甚麼在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營商成本高昂的地方,竟然有人會捨易行難,選擇以創意和美感先行的設計業,作為創業的舞台?

且看看以下幾位設計師是如何開始他們各自的創業夢。

不想再接「爛客」了

品牌設計師李永銓自一九八三年從理工設計學院畢業後,打了十年工,才決定出來創業。他說過:「沒有人是天生做老闆的!」他自己也當然不是。他愛設計,愛自己的工作。對於設計工作他永遠是義無反顧的,全力以赴。他給人打工,還會自備睡袋,為了把工作完成, 放假的日子也會照常上班。

設計師簡介
李永銓(Tommy Li),一九六零年出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 設計系,為香港新一代品牌顧問設計人,設計風格獨特,以黑色幽默及視覺大膽見稱,其業務範圍遍布香港、中國、日本及意大利。二零零五年被推薦成為「AGI 國際平面設計聯盟」會員。二零零八年獲 世界華人協會頒發「世界傑出華人獎」。

而他創業的原因是──想繼續做好設計。但過去的經驗告訴他,儘管他有能力,亦付出心血,最後設計的成敗, 卻裁決在客人的手上。

替人打工,甚麼種類的客人都要接,這是做「伙記」所沒有的話事權。當接下很「爛」的客戶時,很難期望做出好東西。創業讓他把選客的自主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剛創業時已對自己說過,最壞的結果,也只不過是再回去打工,天是不會塌下來的。

李永銓堅持著不接「爛客」的理念,就算在「沙士」期間, 人人自危的時候,也毫不動搖。他想得很清楚,好的客人會欣賞優秀的作品,也不會輕易換帥,願意保持長遠、穩定的合作關係。反之,斤斤計較、反覆無常的客人只會摧殘工作的團隊,不利軍心。

現在貴為品牌設計大師的他,客戶不斷聞風而至。據聞客戶要找他合作,就像找名醫問診一樣──要排期!無怪他被人稱為「品牌醫生」。

一切由接 freelance 開始

對另外一位品牌設計師白智慧來說,以設計創 業卻是誤打誤撞的結果。年少時,當別人問起她長大後要做甚麼,她總愛說要當老師。

「我本來想教書,以前從來沒有想過做老闆,更別論做設計公司老闆。小時候玩角色扮演,一定搶著扮老師。」她的經驗不正是大多數人小時候的寫照嗎?有人想做警察,有人想做明星;而她, 想做老師。

設計師簡介
白智慧,香港品牌及設計顧問公司 Eggshell Creative Limited 創作總監暨創辦人,曾先後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取得文學士(平面設計)及碩士(設計策略)學位, 為香港設計師協會正式成員,曾於香港城市大學任教「市場學」毅進課程。

儘管白智慧是設計本科畢業,也任職設計,期後為了實現教書的理想,她毅然離開任職八年的機 構,前往城市大學擔任毅進計劃的兼職導師。不過因為收入不多,她不得不繼續做兼職設計,來幫補一下家用。沒料到 freelance 工作自此接踵不斷。

白智慧一面工作,一面在香港理 工大學修讀設計碩士課程,滿以 為這會為她的教育事業增值。不料 freelance job 愈接愈多,忙得她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雖然聘請了一名助手到她家上班來幫 忙,但因為同時需要跟進兩至三個項目,當中更不乏一些較大型的,使她忙得不可開交。

漸漸地,她接下了更多的設計工作,離原本投身教育的目標,愈行愈遠,最後她決定跟 freelance 生涯告別,正式搬進當時位於天 后的寫字樓,請了幾個人,開展了她的事業。

圓兒時創業夢

童年是夢想的溫床。擁有自家品牌的設計師麥雅端(Prudence Mak),年幼時家住赤柱的木屋區,祖父母是該區的清道員, 媽媽是工廠縫紉女工。她兒時的玩物就是祖父母從赤柱街頭拾回來的破木條、別人棄置掉的舊玩具,也有母親從工廠帶回來的碎布。

設計師簡介
麥雅端(Prudence Mak)Chocolate Rain 創作人。一九九八年於加拿大亞伯塔大學藝術系畢業,二零零零年開始從事時裝及首飾設計,二零零一年成立 Chocolate Rain Jewelery & Design,二零零三至零四年開設 Artin Progress DIY 工作坊及 DIY 咖啡室。曾擔任香港設計師協會執行委員及香港青年協會活動計劃的顧問。

當赤柱有錢人家的小孩正在拼湊著 Lego 積木時,她就在剪貼著那些碎布,為拾回來的破舊玩具裝身,做小家具。時至今日, Prudence 最拿手的 DIY 手作公仔、把物料循環再用的理念, 靈 感是來至她童年的回憶。

從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 (University of Alberta) 藝術系畢業回港後,她終於獲得一展拳腳的機會,當上了設計師。但她內心中總有點疑惑,給人打工做設計,究竟那是不是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而一次偶然的機會,觸動了她的童年回憶。

「我為客人所辦的婚宴設計禮品,從中發現許多飾物款式,都是互相抄襲而來,我想若果自己親手做,一定更勝一籌。」

為了肯定自己的想法,她買了去紐約的機票,想找個地方,靜下來思考未來路向。到了紐約,在零下十多度的街頭,給她看見一個頭帶戴著冷帽、手穿著冷套的女孩,在冰天雪地下坐在一張小木前,穿弄著一串飾物。

Prudence 走前,停下來問她:「天那麼冷,為甚麼要那麼辛苦?」

女孩說:「這是我的夢想!」

這一剎那,Prudence 心中有了答案。 回到香港後,她便創立了 Chocolate Rain。

由玩具工廠主管變身玩具創作人

跟麥雅端一樣,以玩具創業的蔡漢成也經歴過一 段卑微的童年。

作為家裡的長子,蔡漢成在小學六年級時已需要幫助父親打理在路邊粉麵檔的業務。中學畢業 後,他在貿易公司及鞋廠工作,同時仍不斷進修, 曾修讀過短期語言、商科和設計的課程。他是香 港首批經歷中國門戶開放、出口急速增長的工廠主管之一。工作令他明白生產規格與客戶服務的重要性。本來工廠主管的工作是可以一直幹下去的,但想不到他對玩具的喜愛竟成為日後創業的伏筆。

設計師簡介
蔡漢成(Raymond Choy),一九六五年出生,玩具易集團有限公司 Toy2R 創辦總裁、玩具創作達人、Qee 品牌設計總監。Toy2R 是一間集玩具創作、設計、生產、製作及批發的世界知名企業品牌公司,推動「人人都可以設計」理念,旗下的 Qee 公仔系列成為設計界寵兒。憑著對創意工業的堅持,其企業曾獲獎無數,而他更成為了全世界公認的國際級設計師,推動著香港創意工業的發展。

蔡漢成對玩具公仔創意的鍾愛始於一九九三年。

「當時我在雜誌看到關於 Iceman 的介紹,說把它放在冰箱裡就會變色,我真的感到很驚訝。這是我第一個購買的 Biz’s X-men。自此之後,我就變成忠實擁躉,收集了 X-Men 的整套模型公仔。」

由於愛好收藏玩具,蔡漢成發現美國玩具有升值潛力。 一九九五,他在旺角開設了一間叫 Toymart 的商店。最初,他主要售賣來自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新奇另類玩具。 後來將商店搬到遊客更多、人流更旺的尖沙咀區,售賣以同性戀、恐怖和暴力為主題的玩具。商店受到傳媒報道,招徠了更多的顧客。

礙於代理的進口玩具缺乏創意,蔡漢成的生意曾停滯不前,激發他自創玩具。他二零零零年首次設計出限量版骷髏頭玩具 Toyer,是首款印有編碼的玩具,後來還成為 Toy2R 的商標,期後推出的 QEE DIY 和設計師系列, 更成為他打嚮品牌的傑作。

設計公司合夥人、自創獨立工作室

二零零七年,香港青年設計師毛灼然(Javin Mo)、高少康(Hong Ko)與其他生於七十及八十年代的年輕設計師一同參加由香港著名設計師李永銓先生牽頭的一個跨越中港兩地,名為「7080 新生代設計人展 」的巡迴展覽。這項活動最初是由一個內地策展人發起的。

由於八十年代時,中港兩地設計資訊互流還未很發達,於是策展人找了一班設計師,在內地舉辦一個巡迴展覽,以加深兩地交流,那次隨行的設計師包括靳埭強、劉小康、陳幼堅和李永銓等。

設計師簡介
靳埭強,一九四二年廣東番禺出生,在國際知名的香港設計師。裁縫出身的他,一九五七年定居於香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攻讀設計課程。一九六七年投身平面設計工作。一九七六年合組新思城設計製作公司。 一九八八年改組為靳埭強設計公司,擔任創作總監。一九九六年易名為靳與劉設計顧問。靳氏獲獎無數,而他亦熱衷於藝術教育及專業拓展等工作,而其作品廣為博物館藏。

劉小康,香港設計中心董事局主席、香港設計總會秘書長、國際設計管理學會顧問。畢業於理工學院,一九八二年於新思域設計製作任設計師,一九八五年出任主任設計師,一九八八年應靳埭強之邀請合力成立「靳埭強設計有限公司」, 並於一九九六年易名為「靳與劉設計顧問」。他曾獲香港及海外之獎項超過二百項,並曾於一九九七年榮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陳幼堅(Alain Chan),一九五零年出生,香港平面設計師,主要從事廣告及品牌設計工作。一九七零年於大一設計學院修讀夜間設計課程。一九八零年與妻合力開設達爾訊廣告設計公司。一九八六年開設陳幼堅設計公司。一九九零年起推出自家設計產品。 一九九一年成為首位獲邀請到日本東京舉行個人展覽的香港設計師。一九九六年其設計公司被美國紐約《Graphis》雜誌選為世界十大設計公司之一。

多位來自內地及香港的新生代設計師均有參與這次 「7080 香港新生代設計人展」,於成都、杭州、上海、 長沙等地舉辦了展覽及講座。這個展覽給予一班年青人 一起參展、旅行、交流的機會。對他們來說,是一件興奮的事,對毛灼然和高少康而言,更是一次震撼的經歷。

設計師簡介
毛灼然 (Javin Mo),香港浸會大學傳 理學院畢業,從事平面設計,二零零 四年獲邀到意大利貝納通傳訊研究中心 FABRICA 擔任旗下雜誌《FAB》的美術指導,二零零六年回港後成立 Milkxhake 工作室,主力從事平面和互動設計。他的作品曾多次入選本地及國際設計比賽, 其中於二零零六年獲得由紐約藝術指導協會頒發 ADC Young Guns Award, 並於二零八年獲得由香港浸會大學頒發的「傑出傳理人」奬項等。二零零九年開始,擔任國唯一一本雙語觀念與設計雜誌《Design 360》的創意及設計總監。

高少康(Hong Ko),擅長於字體設計、 品牌建立、識別設計、平面設計等領域。二零零零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同年加入靳與劉設計顧問公司,後升任為美術指導。於二零零二年獲取志奮領留英獎學金,遠赴倫敦攻讀藝術碩士課程。二零零七年獲任為靳與劉設 計(深圳)的總經理,主力開拓公司的內地業務。

其實在這次巡迴展覽之前,毛高二人早已嘗到創業的味道,而且都有差不多的經歷。他們兩位都是設計名宿的入門弟子。高少康是靳埭強和劉小康的高足,毛灼然則師承李永銓。此外,兩人本身都不是在大學時候唸設計的。高少康畢業於中大藝術系,而毛灼然則在浸大讀書時修傳理,兩人都是進到設計公司工作才邊做邊學。

後來,兩人又都各自獲得獎學金,到國外深造。高少康去了英國,而毛灼然則到了意大利。海外學習的經驗, 開啟了他們的視野。兩人亦不約而同於學成歸來後,先後創業。

高少康回來後先回到靳與劉工作,不久之後曾經一度離開,跟別人合夥經營設計公司;毛灼然則以 freelance 形式開辦自己的設計工作室。自從參加了「7080 香港新生代設計人展」後,兩人都 改變了自己一向對內地設計市場的看法。他們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所釋放出來的機遇和內地同輩的進步。

毛灼然和高少康都生長於七十年代中期,兩位都是香港著名社會學家呂大樂教授眼中的第四代香港人。他們所經歷的三十年歲月,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所經過的三十年。期間兩地的製造業此消彼長,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而香港全面邁向服務型經濟,並且成為其中一個全球矚目的金融中心。

不過諷刺的是,身為服務業之一的設計業卻風光不再, 香港設計業的黃金年代已伴隨著上世紀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而漸漸下滑,因為香港大部分的中小企已沒能力在高昂的經營成本和緊張的銀根情況下,花錢做設計、打品牌。而香港本地大品牌雖日趨成熟,但創新的空間郤變得更保守。

在這形勢下高少康選擇回到靳與劉,擔任深圳分公司的總經理。他深感自己未來的舞台將在中國。不單是他, 他覺得這將會是全世界設計師都會催之若騖的舞台,因為不斷冒起的民企、國企,都需要大量專業服務,當中包括設計和品牌諮詢,來提升業務的表現、形象和素質, 讓企業能跟世界其他品牌接軌。但是要滿足這批內地大型企業的需求,不是一般中小型 設計公司可以辦得到,因為這是規模問題。回到靳與劉, 讓他找到再創業的機會。在短短數年間,深圳工作室已由他在二零零七年回巢時的十人發展到今天的三十多人,而他更成為公司的合夥人。

另一邊廂,在這段期間的毛灼然就全心全意聚焦香港的文化產業,希望慢慢打開這片小眾市場,為自己尋找定位。 他相信他在歐洲親察到的現象,即是把文化結合品牌來推廣業務,在香港仍有可為。他同意大市場在內地,但以自己現時的資源和實力,不能輕易分身,所以他寧可留守香港市場另闢蹊徑。他非常同意舊老闆李永銓的看法──把公司維持小規模,小心選擇客人,不要將公司過分擴張。不過他也有參與內地設計雜誌《360o》的編輯工作,讓自己不會跟內地的發展完全脫節。

創業的最大困難 : 不善管理生意

像這群以設計和創意成就事業的朋友,各自有一個創業的故事。有人為了要爭取選擇客人的自主權而創業,有人無心插柳,有人要重現童年回憶,有人從興趣中找到商機,更有人從一次中港交流的活動中,猛然醒覺,尋獲創業的新舞台。無論如何,當他們踏上這條創業路之後,不同的問題總會接踵而來。

產品設計師利志榮在《華人創意產業工作者研究 ──基礎研究報告》中這樣說:

「事業上最大的困難是,作為一個設計師縱使強於創作, 但卻不善管理生意。即使能夠完全勝任管理一間小規模的公司,但當公司規模不斷擴展,從事設計的人便開始對如何將公司不斷向前推感到困難。現時面對的困難是,如何令一個以設計理念為主導的小企業加入市場主導思維,進行企業化管理,轉化為一間具規模、企業化並且能夠平衡市場的公司。」

設計師簡介
利志榮,一九六七年香港出生。 一九八九年獲香港理工大學產品設計系學士,後負笈法國巴黎工業設計國家專上學院 (Les Ateliers),一九九二年取得碩士名銜。 一九九四年回港,受聘於香港菲利浦設計 (Philips Design),主力電訊產品設計。一九九八年成立 Milk Design,提供產品設計服務。一九九九年 Milk Design 開始用自家概念設計家居生活用品,二零零二年創立品牌 Feel Good Home,設計並生產優質家居生活用品, 至今行銷歐洲、日本以及其他亞洲地區共三十多個國家。

創業者拿出勇氣踏出創業的第一步後,接著就要面對發展,解決公司規模、管理、財務等問題。當中所需要的學問,往往是設計師在學校、書本中學不到的。

原載於《志在創業 : 設計師創業8堂必修課》
出版及發行 : 經濟日報出版社
出版日期 : 2013年12月

其他文章